网站颜色:

新疆民族乐器艾捷克工艺品家居装饰摆件/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


【材 质】桑木

【工 艺】纯手工

【规 格】长35cm

【说 明】艾捷克,又名哈尔扎克。起源于古代的波斯。因流行于新疆的麦盖提、巴楚、阿瓦提、

喀什、 莎车和库车等地,所以又名多朗艾捷克,是新疆的维吾尔族、乌孜别克族和塔吉克族的

弦乐器,现盛行于 新疆的南疆一带,主要用于演奏民间歌曲和木卡姆曲调,是新疆特色民族器乐

之一。

艾捷克,因流行于新疆麦盖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车库车等地,所以又名多朗艾捷克,是新疆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弦乐器,主要用于演奏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木卡姆的曲调,是新疆特色民族器乐之一。

艾捷克是维吾尔族、乌孜别克和塔吉克族弦乐器。起源于古代波斯,后经“丝绸之路”东传我国。现流行于新疆各地,是木卡姆音乐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。

 
艾捷克一般有主奏弦两条,在主奏弦的弦柱下另设有若干共鸣弦,用竹片张马尾而成,演奏时用擦奏主奏弦,其它弦起共呜作用。
维吾尔族艾捷克起源于古代波斯(今伊朗西北部的库尔德地区),后经“丝绸之路”东传我国。它与藏族的根卡、中亚乌兹别克、土克曼、塔吉克等民族的吉查克十分相似,尤其与流行在伊朗、土耳其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卡曼贾近似。
在维吾尔族民间,据说艾捷克是开门、关门或车轮轴转动时所发出的声音。它最初流行在南疆的和田、莎车和喀什一带,后来逐渐传到北疆和东疆各地。
到了清代,艾捷克被列入宫廷里的回部乐(即维吾尔族音乐),属于胡琴类乐器,《律吕正义后编》记载:“司胡琴一人,回名‘哈尔札克’”。
近年还试制有低音艾捷克,用于维吾尔族民间乐队。用柳木作琴杆,沙枣木作球形音箱,正面蒙羊皮或驴皮,有 1─3 根主奏弦(有的用一缕马尾作弦)。另在琴杆下两端设 5~10根共鸣弦。演奏时,将底柱立于左腿之上或夹于两腿之间,左手持琴按弦,右手持拉奏。口蒙羊皮、驴皮或蟒皮,也有的用桐木板。取消共鸣弦,四轴,张四弦,四度或五度定弦。音域约三个八度。新型艾捷克,全长约90公分。演奏时,可在底柱下端置“人”字形活动支架,以稳定琴身,便于自由调节琴的角度。演奏上吸收了提琴、二胡的指法、法,以丰富其技巧。可奏多种滑音、泛音、和弦和装饰音。
热门设计服务